好的數據,要能「動手」才有價值!
企業決策的 AI 數據驅動四部曲
💡誰應該讀這一篇文章: |
|
先說結論:『 好的數據,不是用來看,是用來動手的、用來執行的! 』
我以前做電商,所有東西都缺,缺業績、缺轉換、缺人,但只有一樣不缺,叫做數據。
我們有一堆報表、有一堆流量行為紀錄,每次活動後都有一堆數字分析、A/B test 報告、漏斗圖表。
但很殘酷,很多時候我們看了數據,只是看,然後繼續把責任推給「文案寫不好」「預算太少」「客人不買單」。
一直以來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,該怎麼把數據確實的做應用。
直到 AI 的出現,AI 能真正處理多變量的分析!同時,我才知道什麼叫「 #真的把數據拿來用」。
#真的數據要做到能有下一步
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
一直以來,根本性的問題就是:為什麼我們分析了這麼多數據,卻還是不知道該做什麼?
數據黑盒子:不能忽視的中轉線索⸻⸻
但是,我們可以這樣理解
數據,不是給你看漂亮報表的,是用來讓你做出「下一步」的。
沒有帶來動作的數據,不是好數據。
我們可以把數據比喻成一個黑盒子。
我們大多數人在看數據時,只會看兩端:
- Input(導入數):有幾個人來?流量是多少?註冊數?
- Output(產出數):轉換率、營收、成交、LTV。
問題是——中間那段呢?
黑盒子其實就在「中間過程」:
使用者來了之後,使用者點了什麼、卡在哪裡、是什麼行為造成他留下或跳出、是不是在流程裡面有某個轉角出了問題?
大多數的公司,沒有去拆這一段。
所以數據只是數字,不是答案。
真正會用數據的人,會把這個黑盒子一層一層拆開來看:
- 留存不好?是哪一群人?
- 是新用戶?老用戶?
- 是哪個時間段跳車?
- 是登入有問題,還是 onboarding 環節太無聊?
- 是遊戲時長太短,還是第一次付費門檻太高?
黑盒子不會自己打開,你要一層一層拆掉它。
數據應用四部曲:拆解、比較、分群、驗證⸻
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整套數據使用的流程,現在我們看簡單稱它為
數據驅動的『 四部曲 』:
1. 拆解(Decompose)
不是只有把 funnel 畫出來就叫拆解。
真正的拆解,是把整條使用者旅程切到不能再切:
• 從點廣告 → 到落地頁 → 點按鈕 → 註冊 → 登入 → 操作流程 → 互動指標 → 保留 → 付費
每一個點,你都要知道他們的轉換是誰造成的。
拆得越細,你才知道「是哪一段」壞掉了,而不是一句話概括說「轉換不好」。
2. 比較(Benchmark)
數據不能只看一筆,要能比較才有意義。
比較有三種:
- 跟自己比:這個月 vs 上個月、今年 vs 去年同期
- 跟同產品比:這次活動 vs 上次活動、A 商品 vs B 商品
- 跟市場比:業界的保留率、付費率平均在哪?你的高或低?
只有比較,你才知道「好在哪、壞在哪、值不值得 panic 或 celebrate」。
3. 分群(Segmentation)
最容易騙人的數據,就是平均值。
平均值會讓你忽略掉真正的問題與機會。
所以一定要分群:
- 裝置(iOS vs Android)
- 廣告來源(Facebook vs Google)
- 用戶年資(新 vs 老)
- 地區 / 性別 / 使用習慣
把數據切成不同的用戶群組,你才會發現:
不是「所有人」都不買,是「某群人」不買;
不是「品牌電商網站整體狀況不好」,而是「Android 新客 24~34歲的跳出率很高」。
4. 假設與實驗(Hypothesis + Test)
分析完之後,不要急著拍腦袋決定。
先寫下你的假設:我覺得是這張圖影響、我覺得是這段文案有問題、我猜是流程太長…
然後啟動 A/B test 或至少做小規模實驗來驗證。
驗證之後再放大,這才是真正的數據驅動。
案例:如何用行動創造數據價值⸻⸻⸻
以下,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:
例如,我們發現某新品牌的的新客完成註冊成功率特別低,
不是因為有誰發現,而是透過「跟歷史數據比較」找出來的。
品牌懷疑登入流程太煩,馬上做出 『免登入購物功能』 -> 同時做實驗。
結果大幅提升新客轉換。
又例如:
他們在拆保留率時,發現「今天停留時間超過 115秒的消費者,七天內回來購物的成交率是別人的3.5倍」。
這不是一筆報表會直接告訴你的,而是透過分群觀察 + 保留率分析圖層得出的。
有了這個 insight,他們立刻調整網站購物動線的流程、延長消費者逛網站與對於內容了解的時間 impact。
這種行動,才是數據該帶來的價值!
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⸻
當我再次回頭看我曾經「很會看報表」的自己,才發現以前都沒有把數據講的夠清楚。
現在我知道了,數據這東西,不是你打開 GA 就會自動有答案,也不是請一個資料分析師就能幫你「解釋」。
你必須有一套「思考 + 拆解 + 比較 + 分群 + 動手」的能力,才能真的用數據「驅動」決策。(利用 AI、利用我們!)
開始動手吧,讓數據為你工作!⸻⸻⸻
如果你每天都在看報表,但還是不知道該做什麼,把這套四步曲記下來。『 拆解、比較、分群、實驗 』
找出品牌公司目前轉換最差的一段,從那個黑盒子,開始一層層打開。
然後開始動手。
因為: 好的數據,不是用來看,是用來動手的!!!!!
🎁 這篇文章想要跟你說: |
|
想知道你公司目前的數據在哪一段出問題?
馬上預約免費的【AI 數據診斷 Demo】,讓 Leadion 幫你找出轉換瓶頸!

Ricky @ Leadion|寫程式的那個創辦人,用 AI 寫產品,也寫未來
其他相關訊息
SEO 還能撐多久?小電商搶進 GEO 時代的生存攻略!
AI 搜尋興起,SEO 還有搞頭嗎?這篇是寫給小型品牌電商的 GEO 策略指南,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你 AI 時代該怎麼做內容、怎麼被看見,流量不流失、品牌能被 AI 相中才是真本事!
AI搜尋時代的五項SEO指南
這是一篇介紹AI搜尋時代下SEO策略的指南,強調如何透過自然語意的關鍵字打包優化,貼近分眾市場的寫作、口語化內容和強化結構化資料來搶佔AI摘要版位,保持自然流量的競爭優勢。對SEO專家、網站管理者及內容創作者,提供了五項實用建議,幫助你在即將全面到來的AI搜索中脫穎而出。
SGE最新消息!SGE正名為AI Overviews,帶你快速了解AI概覽搜尋
Google於2023年5月首次推出的搜索生成式體驗(SGE),在2024年Google I/O大會上正式更名為AI概覽(AIO)。AI概覽採用專為搜索定製的生成型AI模型,不僅能理解用戶查詢的深層意圖,還能即時生成具上下文相關性的回答。這種技術能進行多模態處理和多步驟推理,大大提升了搜索的效率和準確性。隨著AI概覽的推出,各行各業的自然流量受到了影響,特別是醫療、教育和電子商務等YMYL行業。這些變化要求相關企業必須重新評估和調整其SEO策略和內容創建,以維持在激烈的搜索引擎競爭中的可見度和競爭力。面對這種AI驅動的搜索新時代,企業如何應對和利用AI概覽的功能,將是提升網站排名和吸引更多流量的關鍵。